正高级职称资格获取的方式如下:
1、首先需要单位聘你在副高级岗位,软考只是职业资格,只有单位聘你在副高级岗位后,你才是高级工程师。
2、根据单位不同,聘副高岗有的有工作年限要求,有的没有,或者说主要是看你们单位一把手愿不愿意聘你。我就是从直接从专技12跳专技7的。
3、单位聘你在副高岗后(一般是专技7),你就可以着手准备正高材料了,一般聘在副高岗上后5年就可以评审正高。当然要尽可能短时间上正高的话,也可以破格,破格的话在副高岗上2年就可以了,当然业绩要求和学术要求也是翻倍的。
破格申报高级职务者必须具有下列条件中的二条:
1、获得部、省级表彰的学科带头人;地市级以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获国家、省级表彰的乡镇企业家或优秀厂长、经理。
2、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上;省、部二等奖以上;地市一等奖以上(含发明奖、成果奖、自然科学奖、星火奖)项目的主要完成者;获得国家级金、银产品奖或省、部级名牌产品奖或优秀工程奖的主要生产技术负责人;创国家级、省级新产品奖的主要生产技术负责人。
3、直接主持完成大型项目或全面负责大中型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或对非公有制企业技术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取得明显经济效益者;企业连续二年营业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省确定的山区县1000万元以上)、或利税在400万元以上(省确定的山区县200万元以上)的主要负责人。
4、在技术发明、创新、改造、专利、推广、应用中,取得的经济效益连续二年(申报高级职务的前二年)占本企业利税总额(400万元以上,贫困山区200万元以上)20%以上的主要技术负责人。
5、对本专业技术岗位的工作创立了有价值的经验,并在省内同行业中推广的主要贡献者;担任中级职务期间,成绩显著,并获得省级以上先进工作者称号的;或者在地市以上报刊或会议上发表过两篇以上被同行专家认定为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或正式出版过有价值的著作或译著。
你们是如何通过软考的?
我通过软考,是因为花了钱参加培训和学习的,我是在51CTO上报了班的。当时的整个备考都是非常高效的,这离不开老师的帮助,也离不开我自己的努力。我有做好每天的时间规划,还特意买了一本五年真题,认真做题,把握考试重点和高频考点,特别是高频考点,要重点记忆。同学们,报了班之后要注意跟上老师的节奏,老师毕竟是过来人,有非常多的经验,考试考什么,怎么考,平台上的老师都特别清楚,我是很相信老师的,所以备考比较科学系统。最后也就通过了考试,再不明白自己去百度下。
考取软考高项证书的辛酸历程
01 如考分数出来了后,小海激动地像个孩子
软考高项已经考完已有半年,印象最深的还是查分数的那天。感觉自己当年在查高考分数的时候都没那么紧张过。在查询页面输完各种信息后要点确定之前,小海记得自己做了好几个深呼吸,双手也不停地戳了好久,心里也不知道是在念祖上保佑还是神仙保佑。在页面打开的那刻眼睛也紧张的跟着闭上,当慢慢睁开双眼偷瞄到分数发现三科全过时,激动、兴奋之情难以言表。小海记得当时还是下午上班时间,在沉寂的办公室里,小海激动的大吼了一声,把同事都吓一跳,这种感觉现在回想起来真是特别的爽。
其实对于这次的软考小海算是二进宫了,2019年11月份已经考了一次,那次因为案例题差两分惜败。为此也着实难受了好些日子。因为足足准备了两个多月,每天晚上在公司独自加班熬夜学习的日子还历历在目。而付出的努力却没有得到汇报,换做谁都很难不难受。
所以在2020年刚过完春节后,小海就已经开始准备5月份的备考复习。在准备了一个多月后由于疫情的原因全国5月份的考试被取消了,只能等到11月份,这无形中又多了一份煎熬。好在11月份的考试时间早早就确定了,也终于可以开始安心的复习。
进入8月份后,小海开始陆续跟着培训视频上课。由于2020年也是工作最忙的时候,白天基本没有时间复习,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从8月份开始到考试前,基本每天晚上都要学到11点后才回家,周末的时间也基本都用上。那段时间为了备考,小海基本把带娃的事情交给老婆负责。小海记得在查完分数知道结果那天,当他把喜讯与老婆分享后,老婆说了句让他仍记忆犹新的话。她说,你知道你考过了我比你都还高兴吗!如果你再不过再复习一年那我都要疯了。
正因为有如此‘艰苦卓绝’的备考历程,才有查分数那一刻的紧张、和知道结果后那一刻的激动。正所谓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这一次也让小海再次体会到,坚持就是胜利,努力终会有回报。
02 软考高项三科的备考心得
选择题
大家都知道,软考高级的考试一共要考3个科目,而上午的选择题应该是所有科目中最简单的,同时也是复习起来最轻松的,经验就是刷题。
当然刷题并不是一味的做题,更不是做完就不管了。备考选择题应该要这么做的,在第一轮学习阶段,每学完一个知识点就把该知识点相关的选择题做一遍,且做完后及时复盘。对做错的题或者靠蒙对的题就到教材书里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再仔细复习一遍。在第二轮、第三轮的冲刺阶段主要就是刷历年的软考真题,方法也类似。对做错的或没掌握的或蒙对的都要结合答案和教材再复习巩固。按着这套路,基本上刷个4、5套真题后,选择题问题就不大了。
案例题
对于案例题,有人觉得简单,也有人觉得很难。第一年的时候,就因为觉得案例题很简单,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因为觉得简单,所以不重视,复习也没怎么把它当回事,结果就死在案例题上,2分惜败,只能第二年从头再来。
所以,对于每一科的复习,都要像毛主席说的,战略上貌似敌人,但战术上要重视敌人,才能做到百战百胜。而对于案例题的战术,拿下计算题是关键。
案例题的题型可简单归结为这三类:计算题、找茬题和背书题。计算题占的比重最大,可以说计算题的分全拿了,那案例题百分之八、九十稳过,反之亦然。计算题的复习也比较简单,就是背公式和做题,别无他法。对于找茬题,基本就是套用各种套路,这些套路在网上都有很多,如果参加培训班的话辅导老师也会提供,按着套路去答题就好。背书题就相对悲催一些,因为涉及的知识点太多,很难全背下来,当然记忆力好的牛人除外。小海去年也只把前3年的软考真题涉及的背书题相关的知识点背下来,然后就听天由命了。但是计算题和找茬题我准备的比较充分,所以案例题也就顺利通过了。
论文
软考高项里最难、也是最多人挂的就是论文了。2个小时手写3千字,既要逻辑清晰、论点鲜明,又要字迹工整、不能胡编乱造,确实挺难。
那这么难的科目应该怎么复习呢?还是那句话:凡事都有套路。论文的准备也是有法可依、有套可钻的。软考的论文一般都分为这三个部分:摘要(项目背景)、正文、总结。摘要和总结要提前准备好,哪怕死记硬背也要拿下。而对于正文部分也有一些准备的方法,个人觉得光头张老师总结的论文神器就比较适合我。其实论文神器也不是什么高深的法器,只是把你自己选好的项目,按十大知识域进行分解。
比如成本管理,你的项目中是如何进行成本管理,项目总金额多少钱?人力成本多少钱?应急储备、管理储备多少钱?怎么进行成本变更管理?等等。
再比如范围管理,你的项目中的项目范围是什么?哪些工作是必须哪些是可选?项目中如何防止范围蔓延?等等。按着这框架组织整理填充你的素材后,到了考场,不管题怎么出,基本都在你准备的框架内了。
当然如果觉得准备这个太麻烦,太耗时间了,还有的办法就是背范文了。但背范文的风险会很高,首先十个知识域的范文你要背个5、6篇还不一定能压中;其次,还有双拼的论文,背中的概率更低;再有,即使背中了,全国那么多考生,好的论文可能不只你一个人在背。万一你背的论文不是第一个被判卷老师看到,那大概率也是过不了了。所以,建议还是踏踏实实的准备自己的论文,把该背的摘要、总结都背了,该准备的材料都准备充足,临场再按题目要求裁剪组装,成功通过论文的问题就不会太大。
总结
软考高项的考试确实很难,因为考的知识点非常多--五大过程组十大知识域四十七个子过程,考试的形式也比较多样,不像PMP只有选择题,蒙也能蒙对一些。所以软考的备考也就比较辛苦,不单要做题,还要背诵,还要练习写字。但也正因为软考的难,才体现出软考证书的价值。但它再难,也不过就是一个考试,而对于考试,尤其对于咱们中国学子来说,那还不都是已经相当拿手的小事吗?最后,借用光头张老师的一句话结尾:软考很难吗?不学,就难,学,就不难。所以,学就是了。
软考经验谈:如何轻松通过软件设计师考试
我的计算机学习过程是与考试同步进行的,参加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计算机考试有十余次,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最大的收获是不怕考试。从初、中级职称计算机考试开始,参加过等级考试的二、三、四级考试,还参加过软考的网络程序员、程序员、软件设计师、系统分析师考试,还考过计算机专业在职硕士、统招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及计算机专业自学科目的考试等。在考试的同时,也尝试着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设计过一些小软件,初步实现了学以致用。 计算机学习要经历一个从理论———实践———理论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下面谈谈本人通过软件设计师考试的一些体会。 软件设计师考试大纲中计算机与软件工程知识 (1)首先基础知识中涉及到计算机硬件的内容和多媒体知识以及语言知识问题,这是一个量的积累,最后实现质的飞跃。 (2)数据结构部分,这是首次学习线性表、数组、广义表、树、图、查找算法和排序及算法的分析等。这部分的学习,要吃透理论、适当加大习题量、最好能结合上机,深化理解。数据结构好比是武功中的内功,数据结构学习用了我一至二年的时间,以自学教材为主。吃透理论就是反复读书,以一本书为主(目前清华大学严蔚敏老师的数据结构是一个经典),可能的话,再搜罗其他版本的教程,这样可以互相印证,就同一问题,多看几本书这一做法,也可推广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4)计算机网络中对ISO/OSIRM七层的划分以及各种协议的功能。传输理论、互联设备、Internet知识,除参考模型理论外,其他的比较比较凌乱。 (5)系统安全问题是目前社会关注的问题,也是应用价值较高的知识,可结合现实中的相关问题来加深理解。 软考中的信息化、标准化知识是新增考点,是对基本素质的考查,也要重视。 专业英语,不是软件考试特有的,是专业知识+英语水平,考前不需专业准备,平时有意识地上网读点英文专业资料。 软考的考试内容既是大学计算机本科专业的必修课,同时又有着鲜明的侧重点,这对于没有经过系统学习的朋友们来说,无疑是一次全面、深入学习的机会,无论是自学或是参加培训,只要去学了就会对计算机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而不只是停留在过去那些肤浅的认识上面。 以上是专业背景知识,是对软件设计师基本素养的要求。 软件设计师的专业能力 软件设计师,关键是设计软件的能力。考试大纲要求:要熟悉软件工程、软件过程改进和软件开发项目管理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软件设计的方法和技术;掌握C程序设计语言及指定的四种面向对象语言中的一种。这部分专业能力严重依赖工作实践,要求有一定经验的积累,是具有工程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的体现,但目前大量在校生参加考试,虽没什么工作经验可言,但通过学习和借鉴,仍可以取人之长,补已之短。 在近几次考试中,下午试题分五个题目,一个数据库、一个程序填空题、一个面向对象的语言题,另两个题目分别为数据流图、UML或流程图等。 数据库题目,要求补全SQL语言,这要求考生熟悉SQL的语言,无论对上午题目还是下午题目都很重要。这是学习和复习的一个重点。 数据流图,DFD是一种分析系统数据流程的图形,意在让用户理解系统的功能、输入、输出和数据存储等。请认真弄清其应用后,在画出数据流图的情况下,系统的功能也就确定了,再经过细化,逐步向物理结构迈进。考核时,试题多从父图和子图的平衡来分析。这部分内容,解题的关键是高度重视题目说明,务必正确、深入理解其内容,必要时要读几遍,同时对于给出的图表,也要务必看懂。这样答题就轻松了,答案实际就蕴含在说明中。 程序填空是答题形式最简单同时也是难度最大的。为便于阅卷,这类题目以程序填空形式出现,这不仅要求理解问题本质,同时也要弄清作者解题思路,这一点比自己独立完成程序设计要难得多。依个人经验,首先要针对问题,设计自己的思路,解决问题,确定先后顺序;然后试读程序,如果思路大体一致,题就容易解决了,如果思路不一致,就要设法弄清每一段代码的功能及其逻辑结构,进而弄清命题人的解题思路,再顺势解决问题。人们常讲,答案就在题目中,这是对的。在分析问题过程中,找到所求答案。不过前提条件是考生要熟悉这种语言,又要明白解题思路,这样才能正确作答。 近年来对于统一建模语言UML考查较多,已引起了考生的注意。它代表了软件工程的发展趋势,目前是可视化建模的事实上的工业标准。人们对于图的理解相对其他形式更容易一些,图能更清晰地描述和说明问题的本质,因此,UML体现了这一特点。这类题目难度与数据流图相似,自然解题思想也相同。从形式上看,数据流图更朴实一些,UML类的题目则透出一种新颖、现代的气息。 最后的题目面向对象语言是一个选做题,给考生以自由,可以发挥个人的优势。命题已注意到不同语言的考查难度的一致性,要求考生就同一问题回答,实现了形式上的公平。 应考的核心问题 要高度重视近几年的试题。试题是对考试大纲的外化,是对相应知识的梳理,直接体现考查意图。如能把历年试题研究几遍,通过考试不成问题。因此,一个高效的学习方法,就是先研究历年考试题,通过做题,巩固已有知识,强化能力。针对试题不同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找出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然后带着问题去读书,查找相关资料,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强。从应考角度讲,这种方法效率可能最高。 考试是对参考人的综合性评测,每个考生只要答对60%的题目就能通过考试。考过了,意味着一个学习阶段的终结,另一个学习阶段的开始,是对个人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的检测。 我的考试经验:考前集中学习是必要的,研究往年考题很重要,考试信心要增强。虽然软考的通过率并不高,但要相信“天道酬勤”的道理。 另外,本人是在职学习计算机的,个人的经历不适用于在校生,但是学习过程是一致的。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不多到形成一定的学科知识体系,通过实践进一步强化能力,这一过程是不能逾越的。在校生基于自身条件、所处环境等因素,会更有优势。